網頁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ETF簡介(六):ETF種類。



  ETF種類大致分為以下:

  1. 指標指數型ETF:追蹤指數為主,約翰·柏格先生發明及倡導。 
  2. 策略指數型ETF:種類遠勝於指標指數型ETF變種ETF,有策略選股成份在。 
  3. 主動型ETF:完全沒有追蹤指數。 
  4. 委託人信託ETF:主要是擁有實體標的貨品,像是黃金之類等等。 
  5. 槓桿型ETF:正向二倍、反向一倍或是放空類型等等。 
  6. 其它類型ETF:臺灣還有聯結型ETF,非常的怪異。

  一、指標指數型ETF:

  這就是「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所倡導的追蹤指數型ETF,簡單說就是買下整個市場。也是大家最熟悉及心中認為的ETF型態。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中,提出市場是有效率的。並且認為越多專家研究,市場越有效率;越有效率的市場,越不可能被擊敗。假設:市場上的投資者全是「股神」華倫·巴菲特先生,那市場大概就是100分,就連巴菲特本人也無法超越這個市場。

  因此約翰·柏格先生認為與其要吃力不討好的想要打敗市場,不如跟隨市場就好。只要跟隨市場,自然就會擁有市場的報酬,越有效率報酬越高,並且不會被擊敗。

  指數型ETF就是建立在這觀念之上。

約翰·柏格

  約翰·柏格將現代投資理論化為以下兩點說明:
  1. 既然所有投資人共同擁有整個股市,被動型的投資人如果永遠持有全部股票,可以得到與大盤相等的總報酬率,那整體而言,主動型的投資人不可能有更好的表現,一定也得到與大盤相等的總報酬率。 
  2. 因為被動投資人負擔的管理費和交易成本,遠低於主動型投資人的負擔,兩者得到相等的總報酬率,因此被動投資人一定可以獲得較高的淨報酬率。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約翰·柏格先生希望投資人要越簡單越好,不要作選股如此困難的工作,以及盡量讓成本減少,長期持有整個市場,就可以了。在這觀念之下,追蹤型指數ETF通常都是屬於擁有整個市場,甚至全球市場(例如:VT),並且長期持有是個最佳的辦法。因為創辦人約翰·柏格先生的目的就是要大家長期持有。

  這類型ETF代表有:SPY、IVV、VOO(這三檔都是追蹤S&P500指數)、VT、VTI及元大臺灣50(0050)之類。特點就是買下一籃子股票,總開支費用低廉,如:先鋒Vanguard發行的VOO,總開支費用只有0.05%。

  當然指標型指數ETF還有分成UIT和RIC兩個類別,這個之後再介紹。

  我們先清楚知道指標型指數ETF有下列特性:
  1. 代表性:市場上有什麼證券,指數就有什麼證券,或是選取代表性證券,被動選股。 
  2. 市值加權:公司市值越大,指數中權重就越重。 
  3. 週轉率低:主因是被動選股。 
  4. 總管理費用低:通常要低於1%總費用,甚至遠低於1%。 

  竹軒贊成並且認同以指數型ETF為投資標的,並且做資產配置規劃,長期持有。可惜台灣大多數人都把它當成短線操作工具,甚至還發明一堆指標來短線進出(如:KD指標)。相信這已經完全脫離約翰·柏格先生的本意。

  二、策略指數型ETF:

  基本上這類型ETF,是屬於變種型ETF。主因在於當追蹤指數ETF規模越來越大,影響到原本主動型基金大餅後,各基金業者無不恨得牙癢癢的。但他們偏偏又沒辦法長期擊敗市場,簡單說80%以上的主動基金最後都輸給大盤,也就是輸給這些追蹤指數型ETF。

  於是這些業者除了努力批評攻擊追蹤指數型ETF之外,也只好加入行列,紛紛也推出指數型ETF。但這些指數型ETF費用太低,這意味業者沒有油水可以撈,於是除了原本的指數型ETF之外,紛紛的推出策略指數型ETF,數量甚至遠勝於指數型ETF。

  策略指數型ETF,是反應某種選股策略,例如:計量選股、特殊加權方式等等,比較偏向於主動型,但還沒完全脫離。

  策略指數型ETF有以下特點:
  1. 選股和加權方法不公開,那是業者賺錢的秘方。 
  2. 較高的週轉率,週轉率越高對業者越有利,但對投資人則不一定是有利,因為成本增加。 
  3. 較高的費用,這也是對業者有利的地方。 
  4. 新的策略指數ETF出來前,回測績效報酬都一定勝過對應的指數,但未來只能打問號。 
  5. 名稱都很好聽,例如:高報酬XXETF等等。 
  6. 種類千奇百怪,例如:女性CEO指數ETF、電玩ETF,五花八門。 

  對了,元大高股息ETF(0056),就是策略型指數ETF。這檔ETF也都符合以上的特點,較高週轉率,名稱好聽,選股策略是秘密及總費用較高。至於績效,遠不如元大臺灣50(0050)的報酬。

  竹軒是排除這類型ETF的,因為長期而言對投資者並沒有幫助。

查爾斯.艾利斯(Charles D.Ellis)

  三、主動型ETF:

  這類ETF完全沒有追蹤指數,完全是主動選股,簡單說是由所謂明星經理人操盤的產品,像BOND就是,可能未來有許多主動型基金都會這樣的轉換名稱,變成主動型ETF,利用名稱來混淆投資人。

  好處是總管理費用會比原先的主動型基金便宜,但未必能便宜到哪裡去;以及可以在市場自由交易ETF。對於ETF的發展是好是壞,這就見仁見智了。但這類型ETF的出現,也代表「聖傑克」約翰·柏格先生的夢饜成真了。

  約翰·柏格先生認為豪豬(追蹤指數型ETF)可以打敗狐狸(基金經理人),耶盧大學操盤手艾利斯也認為80%專家會被大盤擊敗,但如今這些經理人也都批著ETF的外衣了,滿口也都ETF了,這不見得是好現象,至少竹軒是這樣認為。

  被動投資者應該要極力避免主動型ETF。

  因為我們相信被動投資者的長期淨報酬會勝於主動型投資者,既然如此,怎麼可以讓主動型投資者來操控被動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呢?

  四、委託人信託ETF:

  簡單說就是擁有實物貨品的ETF,例如:GLD這檔ETF,是實際擁有黃金的。具有高透明度,因為通常持有標的物簡單及固定,很適合貨幣或是商品類的投資。

  但要值得住意的是像黃金這種商品,本身是完全靠價差收益,持有期間是不會孳息的,反而還要付管理費用;並且它無1940投資公司法案所規範和保護。
真的嗎?

  五、槓桿型ETF: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竹軒是不會碰這類商品的。

  因為選擇ETF來做資產配置及投資,本身就是認同約翰.柏格先生的被動投資者概念。這類型ETF全是猜測市場未來是漲是跌,不是小弟我投資的目的。

  六、其它類型ETF:

  呃!就看這些業者還要玩什麼花樣囉。

  例如:元大寶滬深ETF(0061),它就只是單純的連結香港掛牌的標智滬深300中國指數基金。嗯,元大寶滬深ETF實際上完全沒有持有中國的股票,一股也沒有。就只是聯結香港的滬深300ETF,然後就收你手續費和費用了,就是台語中的牽狗費用。


  結論:

  基本上當投資者以ETF為投資工具時,個人認為就是接受被動投資觀念了。

  因為以ETF為工具,很大一方面就是代表:我不會選股(或是我放棄選股),既然如此就不應該以短線操作為主才對。如果真能短操操作,用許多指標達成擇時進出,我想以ETF為工具真的太委屈人才了,應該操作期權才對。

  我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奇奇怪怪的ETF出現,因為基金業者在傳統主動型基金撈不到錢,勢必會以ETF為招牌,想辦法分杯羹,撈點錢的。

若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