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ETF簡介(十二):指數加權制度。


  
  指數加權其實有很多種方法,一般而言最常見到到的是市值加權,例如:臺灣市場的代表加權指數,它就是市值加權;大家常談的臺灣50ETF,它追蹤的臺灣50指數,也是採取市值加權。

  用臺灣50ETF為例,臺灣50指數的總市值,就是50檔的成份股市值加總。每一檔成份股的市值就是該檔成份股股價X股數。例如:臺灣目前股王大立光(3008),截至2017年1月13日為止,股價是4240元,股數是134140197股,所以市值是568754435280。在臺灣50成份股總市值的佔比約2.87%。

  通常人們認為市場指數,公司應該要進行股票全部票面價值的加權;簡單的說大型公司比起小型公司對於經濟和指數會展現出更大的影響。這對於追蹤特定市值指數,不是問題,例如:小型股指數之類。但對於不以市值劃分的指數卻是很重要。


  
  市值加權最為人批評與詬病的就是:經常大型股的股價小幅波動,會比起小型股股價大幅波動還要能影響指數。例如以臺灣50ETF來說,台積電只要跌個3%,可能十幾家後段班的成份股一起漲停都無法彌補。因此指責市值加權的批評者斷言:「市值加權策略市趨勢跟隨,並且形成一種低效率的風險和收益的平衡。

  但我們早就知道,在現實中每個公司都有不同的規模大小,市值加權可以對市場的跟蹤更為緊密。

  市值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 全額市值(Full cap):傳統的方法。 
  2. 公眾持股量(Free fioat):可供公眾交易的股份市值,有些公司員工的持股是不能交易。 
  3. 限額市值(capped):來自於一家或多家公司影響進行控制,這些公司基於其市值在指數中為主導地位,限制在指數的比例。例如:臺灣50指數的限制,單一個股比重不得高於50%。 
  4. 流通市值(Iiquidity):比起公眾持股量更嚴格,限定一檔証券指的交易量才能列入計算。 


  當然不是只有以上這四種,還有許多新方法出現,例如用營業收入、股息殖利率、利潤淨利、帳面價值等等。臺灣人最熟悉的高股息ETF(0056),它採取的就是股息殖利率加權(但奇怪的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0056採取此計算制度)。對於這些新穎並且有策略性的指數及ETF,小弟都是採取懷疑和不太信任的態度。



  除了市值加權之外,還有同等加權市值(equal-weight capitalization),基本上這種方法都是在於所謂自訂指數上。簡單說指數內的証券,都是一樣的比重,消除大型股對於指數的影響力,每檔股票都影響都一樣。但明顯的缺點就是這些指數不能真正代表其標的證券的變化。

  當然還有類似道瓊指數,是採取價格加權,而非市值加權。缺點就是股價高的証券,會大大的影響該指數變化,但股價高的公司未必是市值高的大型股(有可能是股本小,價格容易被抬高)。

  除了範圍廣大的市場指數外,還有更加細分類型,行業和固定收益作追蹤的其它指數,例如:大型股價值指數、小型股成長指數、金融指數及生技指數之類。固定收益也有企業債券、抵押款相關債券、政府公債等等構成,也有國際和實物資產指數。

  這些區分指數很重要,因為廣泛市場指數就是這些部份區分的指數集合,這是市場指數一個關鍵的特徵。自訂(策略)指數是無法提出同樣的要求,也就是說沒有這個特徵。

  雖然有許多指數經辦機構,但目前為止,有七個主要市場機構,是佔據主導的地位,分別是:
  1. 標準普爾(S&P)。 
  2. 道瓊指數。 
  3. MSCI。 
  4. 羅素投資。 
  5. 巴克萊。 
  6. 晨星協會。 
  7. 威爾遜協會。

  利用ETF投資,當個輕鬆愜意的被動投資者,但不意謂無腦投資或是傻傻的投資。還是必須要有基礎知識。例如你選擇這一檔ETF時,你必須要知道他是什麼類型的ETF,是市場指數還是自訂指數?加權策略是市值加權,還是價格加權等等。這樣投資人才能安心的使用這項工具投資,以及了解它的優缺點或是風險。

  ETF簡介系列到此告一完畢,之後再對ETF深入探討,其實也不能說深入探討,我也只懂些皮毛。發文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瞭解這項投資工具,而不是誤解;並且進而能使用這項工具幫助你的投資理財規劃。


若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