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批評ETF的言論增加許多,並且這些論點都來自於專家大師。理由大部份都集中在效率市場問題及ETF把許多權值股的價格推得更高,已經不合理化了,例如:目前的美股四大天王FANG,分別代表:臉書、亞馬遜、Netflix及谷哥。嗯,有時候還會包含一顆被咬了一口的蘋果。
這些股票會高漲,漲至到不合理是因為ETF盛行的問題;看似極對,但有幾個問題必須說明:
這些大師專家的論點當然都有道理,但因媒體與論導向指數型基金(尤其臺灣人直接把ETF翻譯成為指數型基金),這讓指數型基金飽受無妄之災。也等於有意無意的點燃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的戰火。說實話!竹軒個人覺得挺莫明其妙的。
我們要先知道ETF幾個特點:
專家大師說的未必錯誤,但指的ETF並不是市場指數型ETF。我們先來看看大師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就在最新備忘錄指出這個問題點:
『為了能比指數基金的經理掙更多的管理費,達到可以盈利的水平,ETF 的管理者需要變得更加聰明,不僅僅做一個被動投資的通道。
於是出現了一些 ETF,專門迎合一些基金對某些特定領域的需求,比如對不同種類股票的投資需求 (價值還是成長) ,對不同特徵股票的投資需求 (低波動還是高質量) ,對不同地區的股票的需求,不同行業的股票的需求。這種情況發展到極限,投資者甚至可以選擇專門投資管理層男女比例平衡公司的被動投資基金,專門投資信仰虔誠公司”的被動基金,專門投資解決醫用大麻/肥胖問題的公司的被基金,專門投資千禧一代相關公司的被動基金等等。
但是當一個被動投資基金的投資範圍如此狹窄的時候,它還是真正的被動基金嗎?每一個和整個股票市場組合不同的投資組合肯定都會引入非被動的成分,有主觀的考量。這些注重於某些特殊種類股票的被動基金被稱為smart-beta基金(柏格稱呼為蠢蛋基金)。』
朋友你看到了什麼呢?
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舉例的這些ETF,就與臺灣的高股息ETF、藍籌30ETF及公司治理ETF一樣,雖然是在追蹤指數,但他們的指數是有意圖性與策略性,簡單說就人為操控的指數,而它們就是策略型ETF。這類策略型ETF根本談不上被動基金,被動基金追隨的指數也是被動的跟隨市場,而不是人為自訂指數。因此竹軒大膽的說,這類ETF跟你在公車招牌上、銀行理專推薦的共同主動基金沒有什麼不同。
既然如此,再加上許多ETF已經不追隨指數,而是像那些主動基金一樣主動選股,你能聯想到的什麼呢?是的!那些基金業者危言聳聽的說ETF(他們意指被動投資)會造成泡沫崩盤,恰巧剛好打在自己的腳上。與過去一樣,大多數ETF和他們所熟悉的共同基金都一樣是人為選股,自定指數選股,差別以前叫做共同基金,現在稱呼為ETF。
誰會不理智?誰會瘋狂?誰會追高殺低?誰會行為偏差?誰會在市場上瘋狂起來?人嘛!這些有專家操盤自定指數或是選股的ETF,不就是由人組成的?選股、指數選股秘方,都是專家在自訂,就是人在自訂不是嗎?
因此我也認為ETF可能會引起泡沫崩盤,但引起的ETF很大可能是這類奇怪的ETF引起,而不是傳統追蹤市場型的指數ETF。
最後一點是效率市場問題,有人拿這點批評。認為指數化投資者是站在效率市場原則上,但顯然的這個市場不見得一定有效率。端出「效率市場」論,這可是可以引起正反雙方論戰,而且也不是我這種魯蛇咖可以參加戰局的。
所以,我們說重點。
約翰.柏格(John Bogle)認為所有投資人共同擁有市場,那麼擁有所有市場証券的被動投資者可以得到市場總報酬,同樣的主動投資也不可能擁有更好的表現,一樣是得到大盤相等的總報酬。算上費用成本,那麼整體被動投資人會勝出。
文謅謅嗎?
我們假設一個班級有100個學生,他們考試的平均成績是60分,其中有30個學生是被動考生,簡單說30個人都拿到60分。那麼其它70個學生,他們的平均分數也必定60分,我們會知道:
成本費用是決定勝敗的關鍵,並且市場是否有效率對指數化投資人而言不怎麼重要。關鍵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能贏市場,對你而言就是有效率;如果你贏不了市場,那就是沒效率。就這麼簡單而已。最後竹軒必須告訴你的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經濟學家,長久以來都承認:大部分的專家都不曾打贏過市場。
這些大師專家的論點當然都有道理,但因媒體與論導向指數型基金(尤其臺灣人直接把ETF翻譯成為指數型基金),這讓指數型基金飽受無妄之災。也等於有意無意的點燃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的戰火。說實話!竹軒個人覺得挺莫明其妙的。
我們要先知道ETF幾個特點:
- 正式名稱是交易所買賣基金,而不是指數型基金。
- 真正追蹤市場指數的ETF,在全世界可能不到1/3。
- 許多ETF只是從原本的共同基金改個名稱來到股市交易而已。
專家大師說的未必錯誤,但指的ETF並不是市場指數型ETF。我們先來看看大師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就在最新備忘錄指出這個問題點:
『為了能比指數基金的經理掙更多的管理費,達到可以盈利的水平,ETF 的管理者需要變得更加聰明,不僅僅做一個被動投資的通道。
於是出現了一些 ETF,專門迎合一些基金對某些特定領域的需求,比如對不同種類股票的投資需求 (價值還是成長) ,對不同特徵股票的投資需求 (低波動還是高質量) ,對不同地區的股票的需求,不同行業的股票的需求。這種情況發展到極限,投資者甚至可以選擇專門投資管理層男女比例平衡公司的被動投資基金,專門投資信仰虔誠公司”的被動基金,專門投資解決醫用大麻/肥胖問題的公司的被基金,專門投資千禧一代相關公司的被動基金等等。
但是當一個被動投資基金的投資範圍如此狹窄的時候,它還是真正的被動基金嗎?每一個和整個股票市場組合不同的投資組合肯定都會引入非被動的成分,有主觀的考量。這些注重於某些特殊種類股票的被動基金被稱為smart-beta基金(柏格稱呼為蠢蛋基金)。』
朋友你看到了什麼呢?
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舉例的這些ETF,就與臺灣的高股息ETF、藍籌30ETF及公司治理ETF一樣,雖然是在追蹤指數,但他們的指數是有意圖性與策略性,簡單說就人為操控的指數,而它們就是策略型ETF。這類策略型ETF根本談不上被動基金,被動基金追隨的指數也是被動的跟隨市場,而不是人為自訂指數。因此竹軒大膽的說,這類ETF跟你在公車招牌上、銀行理專推薦的共同主動基金沒有什麼不同。
既然如此,再加上許多ETF已經不追隨指數,而是像那些主動基金一樣主動選股,你能聯想到的什麼呢?是的!那些基金業者危言聳聽的說ETF(他們意指被動投資)會造成泡沫崩盤,恰巧剛好打在自己的腳上。與過去一樣,大多數ETF和他們所熟悉的共同基金都一樣是人為選股,自定指數選股,差別以前叫做共同基金,現在稱呼為ETF。
誰會不理智?誰會瘋狂?誰會追高殺低?誰會行為偏差?誰會在市場上瘋狂起來?人嘛!這些有專家操盤自定指數或是選股的ETF,不就是由人組成的?選股、指數選股秘方,都是專家在自訂,就是人在自訂不是嗎?
因此我也認為ETF可能會引起泡沫崩盤,但引起的ETF很大可能是這類奇怪的ETF引起,而不是傳統追蹤市場型的指數ETF。
約翰.柏格(John Bogle) |
第二點就是被動投資的無妄之災,被莫名其妙打到的一槍。就是因為被動投資的盛行,導致上述FANG之類股票大漲,或是臺灣50ETF中台積電權值過高不合理。
首先我們溫習一下「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John Bogle)的倡導:「不要預測市場走向,應該是買市場正在買的就對了,簡單的說,市場喜歡什麼,我們就買下什麼。」根據柏格所言,我們會發現許多專家媒體批評這點完全是倒果為因,把被動投資化為主動投資了。
舉臺灣50ETF(0050)中台積電與高鐵的例子。
台積電權值高達30%,並不是臺灣50ETF(0050)主動積極的買進台積電,而是市場主動投資人喜歡台積電,拚命的把台積電推高的30%權值。臺灣50ETF依據臺灣50指數的追蹤,把成份股台積電調整到30%權重。
高鐵原本不在臺灣50ETF行列,也不在臺灣50指數行列,臺灣50ETF不會主動積極的大量購買高鐵股份,讓高鐵進入50權值股。高鐵會進50權值股是因為市場上的投資人喜歡買,市場喜歡高鐵,而後臺灣50指數因為市場喜愛,跟著編列入指數,臺灣50ETF則依據指數加入高鐵為成份股。
因此這類論點很可笑,把被動化為主動,竹軒佩服他們這也能想出來。大概是因指數型基金盛行讓他們口袋空空,不得不著急了。
首先我們溫習一下「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John Bogle)的倡導:「不要預測市場走向,應該是買市場正在買的就對了,簡單的說,市場喜歡什麼,我們就買下什麼。」根據柏格所言,我們會發現許多專家媒體批評這點完全是倒果為因,把被動投資化為主動投資了。
舉臺灣50ETF(0050)中台積電與高鐵的例子。
台積電權值高達30%,並不是臺灣50ETF(0050)主動積極的買進台積電,而是市場主動投資人喜歡台積電,拚命的把台積電推高的30%權值。臺灣50ETF依據臺灣50指數的追蹤,把成份股台積電調整到30%權重。
高鐵原本不在臺灣50ETF行列,也不在臺灣50指數行列,臺灣50ETF不會主動積極的大量購買高鐵股份,讓高鐵進入50權值股。高鐵會進50權值股是因為市場上的投資人喜歡買,市場喜歡高鐵,而後臺灣50指數因為市場喜愛,跟著編列入指數,臺灣50ETF則依據指數加入高鐵為成份股。
因此這類論點很可笑,把被動化為主動,竹軒佩服他們這也能想出來。大概是因指數型基金盛行讓他們口袋空空,不得不著急了。
最後一點是效率市場問題,有人拿這點批評。認為指數化投資者是站在效率市場原則上,但顯然的這個市場不見得一定有效率。端出「效率市場」論,這可是可以引起正反雙方論戰,而且也不是我這種魯蛇咖可以參加戰局的。
所以,我們說重點。
約翰.柏格(John Bogle)認為所有投資人共同擁有市場,那麼擁有所有市場証券的被動投資者可以得到市場總報酬,同樣的主動投資也不可能擁有更好的表現,一樣是得到大盤相等的總報酬。算上費用成本,那麼整體被動投資人會勝出。
文謅謅嗎?
我們假設一個班級有100個學生,他們考試的平均成績是60分,其中有30個學生是被動考生,簡單說30個人都拿到60分。那麼其它70個學生,他們的平均分數也必定60分,我們會知道:
- 不可能70個學生都在60分以上,不可能全部人都在平均之上,有高有低。
- 最好情況下是35個學生在60分以上,35個學生在60分以下。
- 依據「二八法則」,大概只有14個學生會在60分以上,56個學生在60分以下。
- 如果有錢學生可以買到考題(馬太效應),那麼可能是8個學生遠高於60分,62個全在60分以下。
- 現實市場下還有交易成本,那麼贏家可能會低於8位以下。
- 30個學生不貪心,穩穩拿60分,不知不覺已經贏過很多同學了。
成本費用是決定勝敗的關鍵,並且市場是否有效率對指數化投資人而言不怎麼重要。關鍵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能贏市場,對你而言就是有效率;如果你贏不了市場,那就是沒效率。就這麼簡單而已。最後竹軒必須告訴你的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經濟學家,長久以來都承認:大部分的專家都不曾打贏過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