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人而言,ETF焦點都放在其追蹤的相關指數。指數是ETF的路線圖,如果沒有指數,那ETF就沒辦法到達預期的終點;這邊我們先排除主動型ETF,因為他們有的連指數都沒有,活脫像一檔共同基金。
指數範圍從基本的被動基準(如:S&P 500指數、臺灣加權指數)到複雜的定量策略,以及選擇權重的不同,對於使用ETF的投資人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投資人對於指數沒有基本或是大概的認識,可能會使他們的投資組合遭受到不小災難。這例如:臺灣50ETF(0050)追蹤的指數是屬於市值加權,而臺灣高股息ETF(0056)則是股息加權,這是很明顯的不一樣。
指數大概可區分兩種:市場指數和自定指數。
一、市場指數(market indexes):
市場指數是對市值傳統且具體細節的衡量,主要是基於市場的被動證券選擇,以及權重的方法。指數是要反映市場全景,考慮到每一檔標的證券的變化,所以市場指數是用來衡量和分析市場總體變化的工具。
市場指數亦能追蹤特定的細分市場,就能代表那個特定市場,並且依據定義提供beta(β)值,或者市場報酬(更小的追蹤誤差),以及透過波動衡量的市場風險。
因此我們知道市場指數最主要功能就是毫無保留的呈現市場的報酬與波動風險。
與市場指數相反的,就是自訂指數:自定指數就是一種策略指數。這是個非常恰當的說法,因為自定(策略)指數是一種投資選擇的方法,不是某種衡量分析總體變化的工具,這和市場型指數有相大的區別。
自定(策略)指數主要定義,是試圖創造優於市場的表現,獲取所謂alpha(α)報酬。
最近有許多新推出的ETF追蹤的就是自定(策略)指數,他們試圖擊敗與其對應的市場指數,例如台灣高股息ETF(0056)對應的就是台灣50ETF(0050)。除此之外,自定(策略)指數並無法與其他指數做比較,因為彼此此間無關性,也無法評估經濟進程中變化程度。
結論:
自定(策略)指數無法用於指導資產配置決策上,因為一點客觀的相關性都沒有,並且對於追求被動投資的投資人而言,它是一個不好的標的。原因來自於指數追蹤辦法不公開,並且帶有主動含義,這對於被動投資觀念上是對立的。並且因為有主動成份在,因此管理費用都會高於市場指數型ETF。
我們總是看到這些業者會努力地推銷自定(策略)指數,說道:「我們這檔ETF績效會優於其他ETF(尤其是被比較的市場型指數ETF),所以大家應該要買我們的ETF。」回測過去比較標的,通常是這類自定(策略)指數ETF勝出(要不然也不會推出),但長時間來看,這類ETF最終還是輸給市場指數ETF。
比較令竹軒憂心的是,自定(策略)指數ETF與市場指數ETF成長動能相比,自定(策略)指數ETF遠遠勝過後者,極度受投資人青睬。但我們都知道,長期而言80%專家是輸給市場的,這也意味這類型自定(策略)指數ETF,長期來看都沒有什麼好成績,但卻導致投資人蒙受損失。例如台灣人喜愛0056程度遠比0050高,但長期而言,0050卻是比0056有更好報酬。
為什麼基金業者會如此努力推銷自定(策略)指數呢?
正如前面所言,大部份市場指數ETF總費用都極低廉(業者撈不到油水),當然就要想辦法推出能撈油水的商品囉!
2017年重新檢視本文補充:今年臺灣陸續出現許多策略指數型ETF,多到令人目不暇給,例如:藍籌30ETF、公司治理ETF及低波動ETF等等。這不是朋友你該投資的標的。
2017年重新檢視本文補充:今年臺灣陸續出現許多策略指數型ETF,多到令人目不暇給,例如:藍籌30ETF、公司治理ETF及低波動ETF等等。這不是朋友你該投資的標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