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興中會第一任會長楊衢雲,非孫中山。


張學友扮演楊衢雲

  很早就想聊聊楊衢雲,這個想法早在十餘年前,竹軒從台獨一中圖書館及中文老師口中獲知時,就想為楊衢雲先生討個公道。楊衢雲先生理應名列青史,怎會默默無名?最後還被孫中山佔盡鰲頭呢?頗耐人尋味的。

  楊衢雲(1861-1901)是最早領導革命的香港人,又是興中會第一任會長(第二任為孫文),但至今他在跑馬地的墓碑上仍只刻著編號「6328」,沒刻上名字。

  如果不是「十月圍城」,我看不只香港人不認識楊衢雲先生,號稱正統的中國民國在臺灣,也沒有幾個人認識吧。除了一些還沒移民到天國,昧著自己良心的黨政史料人員曉得外,大家都一概不知,包含國民黨狂熱支持者。有時候會挺納悶的是,國民黨擁護者對這些史料應該如數家珍,怎結果一問三不知呢?反而是我這個傾向獨立的人會知道呢?

  說穿了也一文不值,我太愛中華民國,太愛所謂五千年文化的中國。至少就讀高中以前,我是贊成統一中國的。但越接觸歷史,越覺得軌跡銜接不上,尋尋覓覓中發現,我們所知的歷史,大部分都被竄改的。例如:明明春秋時代晉國大臣趙盾並沒有弒君,史學家也硬給他扣上大帽,不但振振有詞,還被一致擁護。三國時代,劉備明明建立漢帝國,因為政治及個人喜好厭惡,陳壽硬是不承認漢帝國,改了劉備的國號,變成蜀帝國。史料豈能亂改,不是要忠於事實嗎?更王八蛋的是丘仲尼(孔子)直接刪改魯國的歷史記載書籍「春秋」。春秋是一本史書,被改成儒家教科書……

  有上列先賢的例子,中國國民黨竄改近代的歷史,也就理所當然囉。事實上,孫中山先生也的確有創立興中會,但孫先生是到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分會,而不是開創興中會。用不著拿維基或課本來與竹軒抬槓,拿一堆被竄改的史料來辯論,我是認為毫無意義可言。真的要抬槓,麻煩翻翻英國、法國、日本等各國當時報紙文獻吧。

楊衢雲

  楊衢雲,字肇春。1890年,楊衢雲與謝纘泰等友人在香港成立「輔仁文社」,並出任會長。名為文社,實為議論清王朝政基地,產生不小影響力。。五年後,楊衢雲與孫中山理念一拍即合,將輔仁文社改制成為興中會,並擔任第一屆興中會會長,而孫中山則是到檀香山建立分會。孫中山之所以到檀香山,主要還是因為資金缺口,而老哥孫眉(孫德彰)是當地大財主,想也知道,要找孫大哥籌錢。孫德彰也滿腔愛國熱血,支援到破產,無怨無悔。

  竹軒沒有要貶孫中山的意思,孫文固然偉大,但國民黨的確抹去一些歷史,自我感覺良好的合理化,對楊衢雲來說,真的非常的不公平。孫文固然名列青史,楊衢雲也應萬世流芳才對。名為興中會,實質除名字外,「一切皆是輔仁文社的延續」(史學家唐德剛語)。可以想像,孫文之所以能在回港短短幾個月後,便動員到足夠人力、物力、財力,於同年進行首次起義,正因為有楊衢雲的文社在香港打好起義「基礎」。要不一個醫學院剛畢業的醫生菜鳥,怎麼可能回國就能一呼百應,孫文又不是「新店中指蕭」,影響力是微不足道的。中指蕭應該感謝我才對,只有竹軒才把你堂堂正正和國父對比,人生至此,也無憾矣。


  楊衢雲和輔仁文社於革命之初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有關他和文社的記載和研究,卻如鳳毛麟角,原因何在?政治操作下,國民黨遵循中華民族五千年竄改歷史的優良血統,自然刪到一乾二淨。幸好還有唐德剛、李敖、韋慕庭(美歷史學家)等少數學者,反對以興中會為革命「濫觴」。唐德剛曾指出,輔仁文社比興中會更早成立,所提出的「推翻滿清、創立合眾政府、選舉伯理璽天德」等主張,卻跟興中會幾乎一樣。(《晚清七十年》第五冊)而且楊開始搞革命時,孫文尚未決心推翻帝制──1894年,他還親赴天津,意圖上書李鴻章,可見思想仍屬溫和。雖然進言書有否送達李鴻章仍是個迷,但如唐德剛的戲言:「如果李鴻章英雄識英雄而重用了孫文,中山不也就是清政府的『能臣』了嗎?」。孫文亦說過:「予少年主張,謂漢人作皇帝,亦可擁護…楊衢雲與予大鬥,幾至動武,謂非民國不可」,正好印證唐德剛的觀察。

  楊衢雲不受史家重視,從史書中關於他的一些失實記載,亦可見一斑。最失實離譜的錯,是說楊衢雲於「教室」被殺,事實上他是在家中被殺。為何連死於何處也弄錯?蓋不少早期歷史家者講述楊衢雲生平時,都會引用相同資料,如馮自由的《革命逸史》(1945年出版,去年由北京新星出版社再版),和尢列(「四大寇」之一)於楊歿後撰寫的《楊衢雲略史》。而錯誤正源於此。

  馮自由是興中會知名人物,後成為孫中山機要秘書,所寫的民國前革命史被認為詳實可靠,常為史家所用。但馮關於楊衢雲的記述,卻是二手資料。他這樣寫楊的死:「清吏…暗買兇徒陳林,刺殺之(楊衢雲)於教室」。尢列的說法也差不多:「兇手陳林、突然入校、鎗擊公(楊衢雲)於教授室中。」輾轉抄傳,幾乎所有記載都指楊衢雲死於教室。



  其實早於2001年,當楊衢雲逝世百周年時,其後人楊興安已在《楊衢雲紀念特輯》中指出,結志街52號二樓是楊的寓所,楊被刺時正在家中以私人補習形式教授英文。楊興安是楊衢雲堂侄(楊衢雲堂弟楊拔凡之子),去年致群劇社上演關於楊衢雲事蹟的話劇《無名碑》,正是由他編劇。紀念特輯更正了不少延續多時的楊氏生平資料,如楊衢雲的本名並非楊飛鴻(國民黨史料與維基還是沒變,硬是說人家是楊飛鴻,我還黃飛鴻哩),楊的父親名為楊清水,並摘錄了楊拔凡於 1955年寫下的《楊衢雲家傳》,總算略為填補了這位香港革命老祖宗的歷史空白。

  背景資料有誤,改正過來就是了;但若是為了維護某個歷史人物的崇高形象,而刻意貶低其他人物至「配角」地位,那就不是可以輕易扳過來的、有政治意圖的歷史論述了。

  楊衢雲比孫文更早擁抱共和,卻一直「妾身未明」,難免教人聯想是這種政治「操作」下的犧牲品。蔣介石前妻陳潔如在回憶錄提到一件軼事:蔣介石為取得一張楊衢雲坐於中央、孫中山站於後排的團體照,願意付出100萬元,原因是「如果給人看見我們堂堂中華民國國父竟居於隨從的地位,那才真叫人難堪」。(《陳潔如回憶錄》,第31章,照片見下圖)



  一張照片猶容不下,何況白紙黑字的史書?譬如馮自由在記述首次起義前,楊、孫兩派爭拗由誰擔任興中會會長一職時,就有維護和美化孫中山之嫌──「總理不欲因此惹起黨內糾紛,表示謙退,衢雲由是當選」(《革命逸史》)。在馮自由的筆下,兩派爭位,變成「孫總理」為顧全大局,讓位給楊衢雲;就算馮自由不是刻意貶低楊衢雲,但這種說法,卻已被不少史書直接挪用。況且以當時背景影響力,若楊衢雲不居首位,豈能發動廣州和惠州起義(自然的,這兩場國民黨都直接給孫文。但實際上是楊衢雲發動的);要知楊衢雲對於洪門、青幫的影響力遠大於無名小子孫文。若非洪門等幫派傾力相助,革命是不會成功的。「黃花崗」一役,死者八十餘人,其中將近七十人皆為洪門子弟,可見幫派對革命的影響力。

  楊衢雲也許不是個性情沉著的人,而且因為早歿,難以斷定他是否一個優秀的革命領袖;但他對革命的付出,豈能被抹殺? 國民黨在自娛建國百年,緬懷革命先烈同時,是否該給楊衢雲一個公道?至少不能輕率潦草帶過,要使國人認識這麼一個革命先驅。

  史學家唐德剛說:「一部『中國近代革命史』,是應該從楊衢雲開始寫的。」(《晚清七十年》台版第五冊,180頁)

若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