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ETF基本要素(二):ETF的特徵(中)。



由前文ETF基本要素(一):ETF的特徵(上)。可以知道ETF有九大特徵:
  1. 高度多元化。 
  2. 與股票類似的可交易性。 
  3. 高度透明化。 
  4. 即時的接觸揭露。 
  5. 傳遞市場表現績效。 
  6. 節稅。 
  7. 滿倉投資。 
  8. 始終如一的管理(連續管理)。 
  9. 開銷很低(成本低廉)。 
前面三個特徵在上一篇文章已經介紹,這篇文章介紹4-6特徵。



  四、即時的接觸揭露:

  就像市面上那些共同基金一樣,ETF為投資人提供某個中意資產類別或是細分市場的即時揭露。只要投資一支ETF,此時投資人就能獲得相關投資中的每一種股份按比例的所有權,它可能包含成千上百檔的証券。

  例如:只要買進一股臺灣50指數ETF(0050),你就擁有臺灣50指數的所有成份股,並且是按照公開揭露的比重分配,這一股0050中,台積電(2330)就佔了29.73%比重(截至2017年2月3日的資料)。

  但如果投資人想要自己建立一個由個別股票購成的投資組合,那你就要選擇許多檔股票,並且耗費時間去購買它們,才能獲得對特別的細分市場真實揭露。如:你買進鴻海(2317)及台積電(2330)是無法確保你對電子科技行業有合適的揭露,因為像大立光(3008)之類都沒被你納入。但一檔包含台積電、鴻海及大立光等等在內的追蹤科技指數的ETF,會為你提供所希望的揭露。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

  在國外已經有非常多的退休基金經理人都採取利用ETF來進行資產資金配置了,甚至連大名鼎鼎的「金融巨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也不諱言的使用ETF作為佈局全球的工具。假設一位投資人相信未來金融行業的天下,那他只要買入追蹤金融指數的ETF就可以,不必耗費時間精力來研究所有有關金融行業的個股的質化量化分析。

  當然這點是所有要出書開課撈錢的投資達人、存股達人、投資專家及投顧老師最不願意接受的事實。一旦投資人選擇投資ETF,不再對個股研究分析,並且長期持有,上述這些專家幾乎等於失業,撈不到錢了。

  因此我們常會看到這些專家達人口徑一致的說:「我反對ETF。」「我不投資ETF。」「個股報酬比ETF大。」「ETF是懶人笨蛋投資的工具」等等。

  但就連他們信奉的個股投資大師「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都狠狠的打臉。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先生說:「只要投資指數型ETF就好。」


  五、傳遞市場表現績效:

  共同基金和主動管理投資最明顯的缺點之一就是:以適當的基準而言,它們過去的績效表現較差。研究清楚顯示,在任意給定的年份內,大多數主動管理的投資沒有超越它們相關績效的表現,當然有些主動管理能超越相關績效,但也沒辦法延續下去,保持他的戰果。

  例如:「選股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到投資生涯末期,已經無法保證有超越市場的績效,比爾·米勒(Bill Miller)曾經創造連續十五年戰勝市場,但最後也落後於市場。耶魯操盤手查爾斯.艾利斯(Charles D.Ellis)說:「長期而言,80%專家都會被市場擊敗。」

  認真的說,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有人總是能有超越市場的表現,我也相信有人可以年復一年持續的打敗市場。相較之下,ETF將注意力放在產昇貝它值(,beta,市場報酬)上,不為產生阿法值(α,alpha,超越市場報酬)而煩惱。

  理想的ETF有最小的追蹤誤差範圍,只追求市場報酬,感覺好像很乏味無趣,但你只要想到一堆專家達人都無法年年有效擊敗市場,以及那些共同基金光較高的成本與稅務極差效率上,一切都有解了。

  年年能保有市場的績效報酬,其實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六、節稅:

  這個常常被投資人忽略及誤解,但卻是頗為重要的一環。更正確的說:這是指數型ETF立於不敗之地的最大關鍵因素之一。

  臺灣投資人常常投資ETF能節稅,是指0.1%的交易稅(與個股的0.3%稅相比),因此就說:「ETF具有節稅效果是因為政府的輔助。」擁有這個論點的人,不只散戶朋友而已,許多世面上出書的達人及專家都有這樣的誤解;這些專家不斷誤導投資人,會說:「哪天政府取消0.1%交易稅恢復0.3%交易稅,ETF的節稅效果就結束了。」

  實際上大錯特錯。




指數型ETF最常用來與共同基金來比較稅賦效率。共同基金這方面可是惡名昭彰,除了本身費用成本較高之外(跟投資人收取較高的總開支費用),再來就是擁有非常可怕的週轉率(指數型ETF週轉率都非低)。

  而周轉率與稅賦是有關係。

  什麼是週轉率?簡單來說就是不停買賣。

  假設你的一個投資組合有10檔股票,全部都賣出去,換了一批新的股票,那週轉率就是100%。共同基金的高周轉率就是來自於此,這些經理人為了創造超額報酬,不斷的買賣股票,不斷的交易除了費用增加之外,稅也不斷的累積。

約翰.柏格(John Bogle)
因此我們在節稅這篇可以知道ETF優勢:
  1. 甚少交易,週轉率很低,較少手續費和稅。 
  2. ETF本身在各國俱有稅收優惠。 
  3. 以物易物的制度,俱有節稅效果。 
  4. 還有一樣,就是不會把資本利得產生的稅務轉嫁給投資人,這部份,共同基金被認為轉手的集合投資(這個比較複雜,我們知道就可以。) 

  以上這篇介紹的三個特徵,其實都頗為重要,尤其是節稅效果。為什麼指數型ETF長期而言可以擊敗專家,節稅和低週轉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市場未來報酬是正是負我們不知道,我們投資人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費用與稅。

  少一分成本,就是多一分收穫,這是被動投資的論點。

  以臺灣而言,交易費用先不談,每次賣出股票就是要0.3%稅,每天不停的買賣之下,這個累積是相當可觀的。而指數型ETF甚少更換持股標的,以臺灣50ETF(0050)來說,一年只有四次變更持股(還未必會買賣更換),相較之下,不但買賣的手續費較低,稅賦也較低(以臺灣而言沒有賣,哪來稅?)

  除此之外,ETF在各國都具有稅收優惠的架構,例如:臺灣交易ETF只有0.1%稅,英國倫敦交易所則是免收印花稅等等。甚至ETF本身是以實物交易方式,本身也是種節稅的優勢。這裡可以參考這篇文章:ETF簡介(三):淨值市價與套利制度。


若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