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ETF基本要素(四):ETF的成本(上)。


  
  經過ETF一系列的文章介紹,相信朋友們都知道ETF最大的優勢就是比起共同基金而言,他的總開支費用相當低廉(其實不用介紹,光網路及雜誌資訊,也都輕易知道這個事實),這也意謂著投資人所必須承擔的成本小上許多。

  ETF雖然對投資人具有成本的優勢,但這不代表它們是免費的,投資人仍然必須給付費用。這些成本大多數都是高透明化,但有些則不是。根據「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John Bogle)所言:「省下一分成本,就是獲得一分報酬。」觀念之下,我們有必要知道這些成本的來源。

  ETF的成本來源大致分為兩大類,分別是:
  1. 直接成本:與基金有關的成本。 
  2. 間接成本:與股東有關的成本。

 


  這篇文章先跟大家介紹直接成本,直接成本顧名思義就是基金內部的成本,它對於ETF追蹤相關指數影響非常的緊密。比較簡單的來說,直接成本越大,指數追蹤的誤差就越大,相反的直接成本越小,追蹤誤差指數就越小。

  直接成本大致有五項:

  1. 費用比率:ETF不收取12b-1費用。 
  2. 股息拖累:UIT類型ETF的問題。 
  3. 現金拖累:滿倉投資對ETF是天經地義的,沒什麼理由能阻止。 
  4. 交易透明度:投機者會介入,抬高成本。 
  5. 追蹤障礙:最主要與ETF供應商技術能力有關。

  一、費用比率(exense ratios):

  投資人投資一檔ETF時,最透明的直接成本就是費用比率有人稱管理費用比率或是總費用率、總開支比率等等。

  費用比率是以百分比表示,對ETF的市場價值作估算,並且由股東每天按比例支付(當然這個都直接再每日淨值結算扣除,大多數投資人是沒有感覺)。經營成本是費用比率最主要的部份,這包含:指數特許權使用費等等。

  為什麼ETF的費用比率會比同類型的共同基金費用率低呢?很大原因來自於「12b-1費用」。什麼是12b-1費用呢?

  12b-1費用:基金行銷的費用,轉嫁到基金,支付的方式以年費的方式平均分攤於基金的交易日中,反映到基金淨值的報價上。並且不論基金的資產淨值是上漲或者下跌,直接由淨值上提撥,會深深影響基金整體的報酬率,且經年累月下來,費用相當可觀。

  共同基金都有這樣的問題,這也讓我們更加了解為什麼這些基金行銷無所不用其極,無論電視、雜誌、公車廣告及銀行理專與行員不斷的鼓吹的原因了。因為它們花了大筆錢在行銷廣告,誰買單呢?羊毛當然出在羊身上,都是由這些基金的股東們買單。

  ETF則不收取12b-1費用,這是ETF勝出的主因之一,也因此ETF甚少有廣告行銷,銀行行員與理專也都不會努力的推薦(因為他們沒錢賺)。

  一般而言投資者要長期投資ETF時,第一個重視就是這項成本,如:臺灣50ETF(0050)總開支比率是0.43%,Vanguard美國整體股票指數ETF(VTI)則為0.05%等等。



二、股息拖累(divident drag):

  基本上股息拖累會出現在法律架構為單位投資信託(Unit Investment Trusts,簡稱UIT)這類ETF身上,例如:目前流通量最大S&P500指數ETF的SPY。關於UIT可以參考這篇文章:ETF簡介(八):ETF的法律架構。

  因為法律明確規定,UIT類型的ETF不能將成份股發給的股息再度投入該基金中,只能保留現金已待配息給投資人。這與一般共同基金或是RIC類型ETF不同,UIT的股息無法再投入。市場表現好的時候,能將股息再投入的ETF會好過無法投入的ETF,UIT這類型ETF因為這種缺點可能導致表現不佳,甚至拖垮報酬。

彼得·林區(Peter Lynch) 
三、現金拖累(cash drag) :

  現金拖累最主要是一檔ETF因為沒有滿倉投資而導致潛在的績效損失。基本上ETF都被滿倉投資的,因為它們不需要滿足股東的退回股份要求(股東間的交易買賣,與ETF本身無關),而共同基金則需要因應股東退回股份需求,被迫要保留一定的現金。

  這不常見,但有時候還是會發生,例如2017年2月的元大標普500指數ETF(00646)月報中看到,現金比達到6%以上。雖然我不知道這是基於什麼原因或動機,但如同股息拖累一樣,在市場上漲時,現金最好的方法是投入而不是閒置。

  「選股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說過:「絕不要空手。」




四、交易透明度(trading transparency):

  這項是ETF的隱形成本,我們知道臺灣每年都有幾次MSCI指數調整,這都會預先宣佈的指數調整,ETF因為蹤追指數,就會因應配置調整。同時,市場上的投機者也因為預先宣佈而得到消息,他們可能會搶先在ETF供應商前面,買入要被加入指數成份股的証券,並賣出或是放空要被剃除的成份股。

  這些老鼠倉交易會抬高ETF的成本,因為ETF跟著追蹤指數跑,就算查覺投機者的動機,依舊會在到期日進行調整,反映追蹤的指數。這而些成本,投資人是不容易發現,以及也不易量化計算。


  五、追蹤障礙(tracking snags):

  對於追蹤市場指數的ETF而言,這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可能導致損失頗大,並且與費用比率是追蹤誤差最大的因素。

  基本上ETF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難於對某個包括流通性不足的証券或是大量証券(通常是小型股)的市場指數進行複製。流通性不足的証券可能會導致交易時間的延遲,這也意謂可能必須要更高的成本。

  有些市場指數可能超乎尋常大量証券時,ETF供應商可能會採取抽樣的方式來複製,但抽樣通常都是看淡小型股。因此當小型股表現遜於指數時,抽樣式的ETF就會有較好的表現,但小型股優於指數時,那抽樣的ETF則會比指數遜色許多(因為成份股沒有這些小型股)。

當然這還和基金供應商的技術能力有差,如同上圖所示,同樣都是戰鬥機,你不能說兩架戰鬥力是一樣的。也因此,臺灣目前ETF供應商的技術能力還是不如美國,無論在追蹤技術上、各項直接成本上都遜於美國,希望臺灣ETF業者能好好的加油才行。

若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