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2016年竹軒理財年度總結。



回顧2016年,是個多采多姿的一年。

  首先是我被公司放生,操個半死,年中身體還出毛病,導致修養好幾個月(幾乎整個月都在跑醫院);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我們每個人都像小丑,玩著五個球,這五個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靈魂」。五個球只有一個是橡膠做的,掉下去會彈回來,那就是「工作」;另外四個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

                    --可口可樂總裁迪森(Brian Dyson)

  誠如迪森(Brian Dyson)所言,工作是五顆球中最不重要的,不能因為工作關係,影響其他四個不能出錯的球。工作應該是建立在為了讓人生更美滿之上,而不是犧牲一切,只為了工作賺錢。這是我今年最大的心得。



  年初(也許是2015年年底),曾經和包子企業版主許兄斐智先生進行一場不小的辯論,最主要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的爭論(或是說筆戰也行);在這之前小弟是主動投資者,也就是認為必須要靠量化分析(財報分析)及質化分析(五力分析)選出所謂優秀的公司,然後持有這些公司股票,直到公司變壞或是找到更好的標的之類為止。

  這場辯論中,小弟當然堅持己見。開玩笑!學生時期就有網路戰神之稱,怎麼可能會認輸。但這一場企業管理稱為「衝突」戰,卻開了我的格局。雖然我自稱是酸民,但在筆戰之中(或是所謂酸人時),必須要有備而來的。無料的臧否,那是下下等級的事情,小弟不屑。

  不是所有衝突都是負面的,相反的因為衝突而成長。人類的歷史也是如此,唯有不斷的良性衝突,才是成長的所在。這場辯論中,小弟為了反駁許兄的論點,大概網路爬文也爬了,圖書館也翻過來。雖然不認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受到許兄的影響。

  這也直接導致小弟我今年毅然的放棄主動投資路線,走向被動投資的世界。
  在此,要非常的感謝許兄斐智先生。



  唐三藏在取經路上碰到了孫悟空、豬悟能(八戒)、沙悟淨和白龍馬。
  想要遇到與你同行的人,你必須先上路。
  不是有了同行者才上路,而是因為你在路上,才會有人同行。

  這個故事,就是「天助自助」,簡單說老天爺會幫助自己幫助自己的人。
  
  當小弟決定採取被動投資後,接著問題就來了。比較好的指數工具,幾乎都遠在美國,對於這輩子還沒到過美國的我而言,是相當陌生的。不但陌生,簡直還是恐懼。對於一個從國中二年級下學期開始,英文永遠都在40分以下的我而言,只能說:「我的老天爺阿!」



  但是這個恐懼只是源自於自身而已,一但跨出去第一步,一切迎刃而解。你可以說我「憨膽」,我就這樣爬文找資料,讓我找到有中文服務的券商。然後一步一步的完成我人生第一次匯款到國外,以及第一次在國外交易。

  這可是我的一大步,對我重要性而言,是不輸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
  並且這一步踏出去後,我認識到許多被動投資的朋友,如:陳思聖、Jet Lee、黃建豪(芒果大)等等,這裡就不一一表述。

  以下這篇文章網址,可以說明小弟最後為什麼會選擇美股投資。為什麼我要投資美股?




  其實小弟是不怎麼會參加投資聚會的。原因在於本身工作是服務業,上班時間是排班制的,而且外加還有責任制,基本上許多聚會的時間,小弟根本是無法參與的。幸運的是2016年三月有機會參加這場「高手大平台」的聚會,獲得不少的經驗。

  這次聚會真是眾家高手參與,如:安鎮兄、謝昇峰大哥、謝士英教授、邱涵能老師、美股夢想家版主施雅棠,Money雜誌總編輯的美麗CoCo Lee小姐等等,收穫頗豐;雖然說與會人士基本上個個都是主動投資高手,小弟已經走向指數化投資與被動投資,但條條道路通羅馬。

  當確定自己要指數化投資以及資產配置後,小弟就接受每年只要獲取市場報酬。而闕又上老師的出現,才知道資產配置者未必不能獲取超額報酬,最主要的差異性在如何懂得蘊藏能力,值到轉彎點時再超車。

  簡單說除了資產配置與再平衡外,還加入危機時,可以藉由資產再配置擴大獲利的手段。當然每樣投資都有其風險性,在資產配置與被動投資者中,最大的致命處是如果退休時遇到長期熊市怎麼辦?雖然這個機率性不高,但這是被動投資的最大罩門。

  這就是風險所在,《投資金律》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arren Buffett):「投資人必須迎接淺風險。」市場的震盪波動,是屬於淺風險,這個險必須要冒,也值得冒的。


  這裡引用美國作家弗德列克·威考克斯(Frederick B. Wilcox)所言:「進步永遠會牽扯到風險,你不能盜上二壘,同時腳還在一壘。




  回顧2016年的市場,大概就像上面這副眼鏡一樣吧。
  沒錯!專門讓人跌破眼鏡的,尤其是專家的眼鏡。

  不約而同的,2015年年末許多專家都說2016年會有崩盤發生。以臺灣市場來說,周遭朋友更是瀰漫著會大跌修正氣氛。結果呢?說好的崩盤的臺灣,許多達人帶頭買進T50反的結果是:臺灣市場繳出快18%的報酬,而臺灣50指數ETF(0050)也繳出將近20%報酬。

  專家從預測英國不會脫歐開始,到川普當選後美股大漲,今年大概眼鏡費用花了不少,幾乎任何一件都出乎專家的意料之外。這也再三的告訴投資人:「專家不一定比你行,他們也只是在猜測,跟你擲銅板作決定是沒有兩樣的。」

  專家這樣的糟糕表現,你還要相信他們對2017年的預測嗎?




  至於台股的表現,看看上面這張圖,要竹軒說些什麼呢?
  這也是小弟選擇到美國投資的原因。
  幾乎每個月都有事情發生,內線交易、欺騙坑殺投資人事件不斷;這樣糟糕的投資環境,臺灣政府該收的費用不但不減少,反而不停的增加;該努力改善投資環境的卻毫無所動,任由惡劣企業商人敲詐投資人。(嘆一口氣!希望臺灣會更好,嗯!我也只能希望而已。)




  2016年美股資產增加8.84%,是落後S&P500指數的9.84%。原因另一篇文章有講,不再說了。年初剛投入時,中間還持有IVV(S&P500指數)、VNQ(美國房地產信託)、BSV(先鋒短期債券)及VGK(歐洲成長市場)。
  1. IVV被VTI取代,因為在「長尾理論」出現,打破「20/80法則」後,小弟深信完整的市場報酬會比20%公司創造的80%報酬來得好。
  2. VNQ小弟一直想要把它納入資產組合裡,但考量本不大之下,VNQ的固定收益顯然就不明顯了,因此忍痛割愛。當初賣出時,是因為英國脫歐,歐洲市場大跌,因此轉向VGK(逢低入市)。
  3. BSV是我使用券商免手續費債券,多方考量後,決定選擇更多元化的美國總體債券BND。
  4. VGK其實小弟一直想要持有到漲回去的說(我認為還沒回歸均值),但本身也認同美國市場含有40%國際市場,及自己有的好奇心(我太想知道習進平VS川普),最後一刻,把它刪除,並且增加FXI比列了。


2017年我最後決定的配置選擇是雙節棍方式,也就是股票市場配置50%資金,債券市場配置50%資金。本來猶豫到底是該選擇「60股/40債」還是「50股/50債」?這讓我考慮了好久。

  最後我參考「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John Bogle)所言:「一切行不通時,回歸最簡單。」這是根據歐坎氏簡化論(Occam's razor)這個命題在六百多年無數經驗證實,如果一個問題有許多答案,那就選擇最簡單的那一個。

  當我在配置上搞不定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股票債券各一半。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配置,我想簡單說明一下。小弟認為目前全球市場的狀況,是一股熱錢的全球各市場亂竄,因此非常容易造成一個市場大幅波動,就是閃漲閃崩。這種大幅度的波動,對投資者而言就是一個機會。被動投資者雖然經常性不理會市場的波動,但如果有大幅波動時,是可以更改股債配置比,達到所謂「買低賣高」「逢低入市」效果的。

  小弟的債券拉到50%,最大的原因就是這裡。並且我把它細分成:短期公債與總體債券,大約是各25%;總體債券扮演最後一個防線作用,也是我固定收益的資產項目。而美國短期公債SHY,則像是我的禁衛軍御林軍一樣,雖然債息最少,不到1%,但也標準差最小,波動最小,可以等同於約當現金,可供我隨時改變配置,為我出擊打天下。

  這就像大軍作戰一樣,總要一支臨時可以調動的機動部隊吧!有人是選擇現金,而小弟則是選擇美國短期公債。

  至於股票市場大概就沒有什麼好說的。小弟相當崇拜巴菲特的,因此BRK.B維持10%不變,這也是小弟唯一在美國投資的個股。VTI和FXI各20%,應該看得出小弟的好奇心了吧。以及受吳前前大哥的文章分享,小弟決定拉高FXI比例,當個鄉民看看兩雄的對決。



  上面這張只有一個重點,那些都是2016年的持股成本,小弟不相信零成本的。對小弟而言,期末成本會變成來年期初成本。因此2016年最後一日的總市值,就是2017年的成本。



  這張才是小弟2017年各股的成本。拿BRK.B而言,的確小弟原始投入成本股價是129.06,但對小弟而言,2017年的成本股價應該是162.98。小弟永遠不會認為股利是免費的。
  
  「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說過:「投資賺的可是辛苦錢,一點也不輕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