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
一對情侶彼此才剛見面就同時說:「我有話要跟你說!」
男生道:「女士優先!妳先說吧。」
女生道:「不!老是都跟你爭先,這次讓給你吧!」
男生道:「世界這麼大,我不適合你。我想分手。」
男生道:「那妳想說什麼呢?」
女生道:「其實也不重要了。只想告訴你我中大樂透而已。」
酒吧
男生懊惱說道:「1億耶!我的天呀!我就這樣讓它擦身而過。」
好友安慰道:「不妨這樣思考一下啦!這個扣完稅大概就只剩8000萬不到。」
男生臉色亮起來,答道:「對!對!根本沒有8000萬這麼多。」
人往往會在框架內找答案,卻忽略真時的狀況。 |
本文一開始這個小故事,是個很典型的「框架」。「框架」在目前熱門的行為經濟學裡頭,是個很重要的議題。故事中的男主角顯然是陷入了平白無故損失8000萬這個框架裡面,並且喝悶酒懊惱不已。而他的好友則理智的觀察主角這個框架,替他降低損失帶來的痛苦(損失1億的痛苦→損失8000萬,減輕了2000萬的損失不幸)。
在投資世界裡處處都是框架,例如:
- 我們投資一檔股票賺10%,隔壁老王卻賺30%,那麼在以老王為框架裡面,我們損失20%。
- 去年房子可以賣出1000萬,今年只剩600萬,以去年房價為框架,我們損失400萬。
有框架自然也就有錯誤的認知偏誤。上面故事中,男主角這個框架來得突然又即時,並且讓男主角陷入認知偏誤,誤以為損失1億這麼多(分手為框架),這就是框架偏誤。而他的好友,則是理智的透過客觀的分析與觀察,找出正確的答案(損失約8000萬)。
投資上許多人犯的最大框架偏誤,就是以為自己可以透過努力研究學習,像在職場學習技能或是求學時期努力的讀書寫題目一樣,總是有方法可以讓自己獲得超額報酬(打敗大盤)。
很顯然的這些人認知錯誤,犯了「框架偏誤」。為什麼呢?
- 把擊敗市場作為框架,本身就是犯了大錯。
- 因為這個框架,讓投資人誤以為很容易可以贏市場。
我們很自然的會把過去的學習環境與常生活經驗作為一種框架,並且認為金融市場也適合這個框架。我們求學和職場的環境是什麼?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這個對日常生活而言,絕大部份是對的。好比在學校唸書時,只要熟讀老師給的講義和考卷,八九不離十就能拿到高分。假設你是外科醫師,精進自己的技能,你的技術就越來越好,為自己帶來高薪和名氣。這就是熟能生巧。
但金融市場,這套完全行不通。
- 不需要技術熟練,一竅不通的投資人依舊可以取得報酬,這和不懂手術的門外漢不同。
- 外科醫生只要注意自己的技術技巧,人體結構是不變的,但金融市場隨時改變,完全不同。
- 人體和外科醫生不會互相競爭,考卷和書本也不會和學生競爭。
- 金融市場徹底不同,它會和投資人互相競爭。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
廣告 |
發現到了嗎?
我們常會以為自己在市場賠錢,是因為學習不足、經驗不夠,甚至戲稱「虧損為學費」,但卻忽略了我們是本質的錯誤。我們把投資框架設定在一個不會與自己競爭,也不會改變的環境事物上,以為在這框架裡面可以找到答案。「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道:「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是沒用的。」
是的!在錯誤的框框裡面,任憑你再努力認真,也是枉然的。
如果努力研究學習就能致勝,打敗市場,那麼書局裡的那些致勝投資書籍就不需要琳瑯滿目的這麼多了。看著那些書籍,我們應該要意識到:就是因為極為困難,才會有這麼多書。如果簡單有效,應該要像教科書一樣,一套也就行了。你說不是嗎?
史塔曼(Meir Statman) |
如果你執意要戰勝市場,要獲取超額報酬。那麼要清楚知道你的對手是活生生的人,而非那些死板板的技術分析、財報分析、基本分析之類的東西。那麼請你試問自己:
「交易的另一頭那個白癡是誰呢?你可曾想過,那個白癡可能會是你!」
--「行為財務學大師」史塔曼(Meir Statman)
這是克服「框架偏誤」的法寶。當你認為這檔股票價格合理、便宜、昂貴時,可以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