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關於購屋問題,我認為買不如租。


  關於2019年8月16日經濟日報的這篇新聞:北市買新房不吃不喝近30年,台南購屋難度躍居全台第三。竹軒個人有些許看法,若要直接講結論:那就是買不如租




  上表資料來源是591新建案。以台北市為例,就是倘若家庭收入為112.8萬元,那麼購買一間新房子大約要28.8年,也就是接近30年收入才辦得到。其中要注意的是:

  1. 這30年間不吃不喝,賺到的收入都不能花。
  2. 這是家庭年收入上100萬元,倘若只有50萬,那麼必須要花的時間是60年。

  實際上人不是鐵打的,吃了維持生命的必要飲食之外,還有生病以及通勤等等費用要支出,甚至養育小孩也是一筆收入。即便我夫妻兩人就是鋼鐵人可以不吃不喝,並且不養育子女,通勤靠雙腿,那還是要支出的。嗯,你猜對了,政府還要課你的稅。


  也許你會說:「不用買新房子,可以買中古屋呀。」乍看好像沒有錯!但你不知道的是:房屋是有壽命的,有所謂屋齡。倘若房子不會因時間長久而毀壞,那政府又何必要都市更新呢?財報又為何會把廠房房屋之類計入折舊攤提項目呢?

  添購房屋不是不對,只是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這不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
  1. 購屋本身就是選擇權,你選擇用未來數十年的收入來支付現今你購入的資產。(當然你可以一口氣結清是例外)
  2. 他是很糟糕的資產,我們先不談房價是否過高,光低流通性就代表當你急需用錢時,房屋無法及時變現。
  3. 以新聞為例,不吃不喝要花30年也代表財務槓桿開太大了。財務槓桿類似股市的融資融券,一旦發生問題,就容易房財兩失。
  4. 你無法保證自己有能力繳清貸款,未來沒人敢保證。你也只能燒香拜佛祈求房屋不要出事,不要像2016年台南維冠金龍大樓那樣因為地震倒塌,其中一對夫妻才剛買房第一年而已。
2016年台灣維冠金龍大樓因地震崩塌
  在我觀察,現在購屋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都是個錯誤的配置選項,因為整特台灣社會結構是:低薪且高房價。竹軒可以說一但購屋契約簽下去,房貸扛上去,終生為奴。

  問題在於台灣根深蒂固的倖存者偏差觀念裡,許多人受到「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認為置產或是累積資產就是指買房。老一輩的人沒有經歷過房市大崩盤,於是他們認為房價永遠只漲不跌。即便鄰居日本在90年代活生生的泡沫慘劇,還是動搖不了這些人的僵固觀念。一但出事了,例如維冠金龍大樓崩塌事件,老人家會說:「萬一遇到了,那都是命,天注定!」

  你相信任何事情都半點不由人嗎?我想應該不是吧!有些風險本來就可以避免了不是嗎?例如:出門遵守交通規則,颱風來臨時不前往觀浪等等。這都是可以讓我們趨吉避凶的。我們可以好好思考,未來本身就是充滿不確性,這也代表我們不曉得有風險會發生,而這時候開了槓桿,背了20年30年甚至40年的貸款合理嗎?


  除了根深蒂固的《有土斯有財觀念》之外,典型的就是來自長輩的壓力。例如:「要娶我家女兒就是要有房。」「給年輕人扛房貸,他們才有責任。」「擁有一間房,努力工作還房貸,才有家庭的感覺。」;我不曉得這樣的觀念是從何而起?是建商廣告打太好,還是銀行話術太厲害了。讓自己的晚輩終生為奴,才是有責任的表現?

  上述長輩的言論在我看來,無疑是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所言:「通往地獄的道路,都是由善意所鋪成的。」看似來自長輩親戚的善意,實際上是把大多數年輕人推向深淵,極大可能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這樣的想法其實我只能在演講裡分享給來聽演講的朋友聽,或是同學同事間偶爾聊起。完全無法在親戚長輩面前提及,因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完全無法改變。猶記幾年前有親戚來我家作客,同時他們的女兒(算堂妹)及未來的女婿也來了,我與堂妹和準妹婿聊到這話題,就看到長輩臉色一陣青一陣白,然後事後我被老爸念了一頓。
  • 只因我主張租代替買。
  • 務實把得來不易的存款配置在相對正確資產位置上。



  試想:假設頭期款需要300萬,等於一開始無論夫妻兩人過去存款或是雙方家長資助,就是要把300萬元捧出去給建商銀行,接下來用餘生20至40年努力工作,祈求上天不要有地震,並且身體健康公司不會倒不會被裁員和放無薪假,來讓自己可以在漫長時間內繳清房貸。

  這樣有比較好嗎?或許當繳清房貸時你會有成就感,或是總覺得要有個家才有那種安全感等等,這些我知道。在行為心理學上面,這稱心理帳戶。簡單說就是充實滿足了這個心理需求的帳戶,我不能說心裡帳戶不好,只是通常付出的代價都非常大。

  不妨我們換個方向思考,頭期款上的300萬,你可以撥出100萬用來租屋,假設租金15,000好了,那麼100萬可以讓你租上5.5年左右。當然不是要你一次付清,而是除了按月繳納房租外,其餘還可以定存或活存,充當家庭急救金,並且這5.5年你還是有工作收入的。

  而剩下200萬配置在市場上,如股票債券資產上,以年化報酬率6%來說(股市長期報酬約8.5%,6%不是個幻想的數字),12年就會翻倍。假設房貸是30年時間,這200萬一樣在30年時間至少會成長到1,000萬以上。注意!我還沒計入這30年間你們再投入金額。
  1. 不用急著把300萬送給銀行與建商。
  2. 務實的讓資產隨時間成長。
  3. 家庭壓力也不如此龐大,不用終生為奴。
  4. 風險較小,一旦收入出問題,可以租更便宜的房屋來度小月。
  請注意!我不是說買房不好,我也贊成要買房,這是人生的成就;但不用急著把未來的時間與資產成長性浪費掉。房子並非唯一資產項目,股票、債券等等都是。在時間之上,除了心理情感之外,也必須理性地做出判斷,將資金配置在最有利的位置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