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ETF簡介(一):你認識ETF嗎?


  

  根據《嘉信理財》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25%的受訪者完全不了解ETF的成本架構。46%的人則是自稱是「ETF新手」;只有8%的人認為自己非常瞭解ETF。如果你對ETF感覺陌生,你並不孤單,因為大多數人也都是如此。

  ETF比起其它金融產品,算是比較新的;但它們越來越受到無特定投資標的者、經驗豐富者,以及法人投資者的歡迎。簡單說無論是剛開始投資的朋友,或是在市場打滾多年的老鳥,以及法人券商大戶,都越來越歡迎ETF。

  ETF為投資人提供了多樣化、節稅和低成本低花費的一籃子證券的投資機會。這包含:股票、債券、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貨幣及大宗商品等等。



  有些朋友以為ETF是一種投資策略,這是不正確的。ETF是基本結構、包裝或是包含了一籃子標的證券。一籃子證券是如何被決定了投資策略呢?這部份和共同基金及避險基金是一樣的。當然無論是ETF或是共同基金、避險基金,每一種投資結構都有獨一無二的特徵,這些特徵是其它投資結構無法部份或是全部呈現的。


  
  有點複雜嗎?我們簡單點來說明。

  ETF是火車,列車長(司機)就是ETF供應商,乘客是股東,發動機是ETF的標的證券,軌道就是追蹤的指數。列車長只能讓火車跟著軌道路線前進,這就是ETF他的策略。

「基金之神」約翰·柏格

  ETF創立之初目的,遵循著「聖傑克」約翰·柏格(John Bogle)的本意,要追蹤市場指數。但到2008年4月PowerShares發行了第一支主動型ETF。正確來說是三檔股票型ETF和一檔債券ETF,分別是PQY、PQZ、PMA及PLK。

  這四檔主動型ETF熬不過2008年金融風暴,全部被清算。這也間接證明,所謂交給專家管理操控,未必比較安全,符合耶盧大學投資操盤手查爾斯.艾利斯(Charles D.Ellis) 所言:「80%專家都被大盤擊敗!


  這也開啟ETF的另一頁,有許多新的ETF轉為追蹤專有的自定指數(就是所謂策略型ETF),這也意謂這些ETF正在拋開傳統指數哲學,並且加入主動的管理方法。例如:臺灣高股息基金(0056)及即將推出的藍籌30ETF,都屬於這類型。

  這類基金的目的,不再是要獲得市場報酬,而是試圖要打贏市場。

  供應商會宣稱策略型ETF優於那些老派,只追蹤市場的ETF。並且會吹噓的拿出過往資料來證明他們的主張。聰明的你應該知道,這些過往的資料就是所謂「後見之明」,基本上是毫無的意義的。

  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市場上也沒有常勝軍。就算是「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無法保證每年都能擊敗市場,獲得超越大盤的報酬。

  在大數法則之下,任何時代總有超越大盤及被市場擊敗的經理人,但總歸的來說,他們在各自年代基準裡,永遠無法持續打贏市場。

彼得·林區(Peter Lynch)
  永遠記得交出麥哲論基金,「二十世紀四大投資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先生語重心長的說:「大多數投資人如果買指數型基金(指數型ETF),獲利會更好。


  指數型ETF本意是什麼?

  1. 不預測趨勢,買下整個市場。 
  2. 簡單,節省成本(稅收、費用及交易效率)。 
  3. 不試圖擊敗大盤,只追隨市場報酬。 
  4. 長期持有,讓時間為複利奮力前進。

若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