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淺談風險。

 

  這篇文章開始,要和朋友們探討風險;沒有人會喜歡風險的,但在追求報酬過程,必然會伴隨著風險,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更白的說,連我們出門上班工作也都有風險,例如:職災風險、交通意外風險等等。因此竹軒想和大家聊聊一下風險。
  這個部落格最主要是在講投資,因此我們就比較偏重在投資市場上的風險。誠如第一段所言,沒人喜愛風險的,尤其當風險真的來臨時,會帶給投資人劇痛的痛苦。想像一下2008年的金融風暴吧!看著自己辛苦賺來存來投資來的資產瞬間縮水60%以上,這種痛苦的感受相信有經歷的投資人都能體會。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一丁兒可能,避免風險或將風險最小化是投資者最優先應該的事情。講是這樣講,但實際上是無法完全辦到的,因為報酬與風險是緊黏在一起,不可能分開的。無論什麼樣的投資行為,風險都是牢不可破的一部份。

  談到投資的報酬,不管是長期獲利或是短期獲利,每個人都眉開眼笑,都會津津樂道的討論報酬率、複利,以及什麼股子股孫等等。總之大家只要講到這個,每個人彷彿都是獲利專家,無往不利。但談到風險時,通常都是一句輕輕帶過,甚至不悅。

風險與報酬緊緊相隨
  
  按照常理來說,商業媒體與理財專家(達人)們要有這義務告訴大眾風險的存在與可怕。但非常遺憾的是完全顛倒,媒體雜誌新聞與專家達人們,每天都在宣傳投資的好處,並且無所用不其極的讓大眾務以為世間上真的有無風險卻有報酬那樣好康的事。

  容竹軒說句難聽的話:「這些人真是一群王巴羔子的渾蛋!」

  因為如果真的有零風險高報酬的方法,那今天滿街大家都開著法拉利在兜風了,並且每個人不是只有一部,而是車多到車庫放不下。所以有可能嗎?如果真的有可能,那麼這些雜誌編輯大概每個都進富比士排行榜,是所有新鮮人最渴望的職位。

  異常的高報酬其實不罕見,例如:你在蘋果最倒楣時買進他的股票。但這種通常無法預測,也無跡可循,而且也不會連續出現。當時能買進蘋果的投資者,基本上是運氣成份大於一切,跟一個去買彩券中頭獎一樣極低。

  朋友們千萬不要把這種事當成通例而追求,例如:尋找飆股。這是不理性的,書局許多尋找飆股秘訣的書籍的確很吸引人,試問:幾個人是利用書中方法屢次的尋找到飆股?或是連該書的作者是靠這樣致富的?恐怕一個人也找不出來吧。相反的,反而伴隨更高的風險,使投資人痛苦不堪。

  理性的投資人應該要有個務實的目標與合理的報酬。例如透過審慎的評估,配置自己的資產組合,以及在風險與報酬間取得較佳合理的報酬,擊敗通膨與稅收,為自己資產帶來實質的增長。


  
  近來常常有朋友會說:「我就是在等待崩盤。」、「我熱烈歡迎崩盤。」、「崩盤怎麼還沒來,好久。」之類的話語。似乎風險兩個字與他們搭不上邊了。在他們的想法理,崩盤才有好價格才可以買,買了以後就是高獲利的保證(並且他們會秀出一張報酬圖給你看,指著只要不賣或是怎樣就行)。

  但是崩盤真的是想像的如此美好嗎?

  1929年美國大崩盤,伴隨著大蕭條,瞬間除了股市資產縮水90%以上,並且股息不會發放或是減少3/4,還立即失業,如果身上沒有一點點存款的人馬上面臨生存問題。簡單說明天能不能填飽肚子都成問題了,試問:你要如何危機入市?

  2008年金融海嘯,伴隨著無薪假與裁員的到來。正如成語「禍不單行」這樣,倒楣事接踵發生。瞬間失業,車貸房貸和小孩子的生活教育費等等,壓的多少人喘不過氣來。許多人在電腦桌前輕鬆的認為自己可以承受這風險,並且嘲笑當時忍痛賣股的投資人時,可有想過?也許這些投資人並不是自己要賣股票的,而是為了生活為了家人為了現金流,忍著割肉的痛再賣股票換現金。

  在倖存者偏差的觀念下,大眾只會看到光鮮亮麗的一面,看到成功者的一面,並認為這些成功者是通例,是大家都可以作的,卻忽略更多失敗者的真實經驗。因為,被扛出去的人,永遠不再說話,而他們的經驗才是最寶貴的。

美國經濟大蕭條

  
  當然許多朋友會說,我只要熬過一年,一切就海闊天空。2008年金融海嘯的確是如此,僅僅一年就V字型反轉,所有資產都回來了,重壓的人更是財富翻倍。但每次崩盤都是如此迅速反轉嗎?1929年大蕭條,美國整整經歷30年才回來,1990年日本泡沫化後,到現在28年頭過去了,還在套牢中。也就是說30歲投資,60歲當爺爺了還在等待還本,你還會跟孫子說要熱烈歡迎崩盤嗎?

  這些值得朋友們深思。

若覺得文章不錯!要給竹軒鼓勵,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