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逆天而行》史進、詩經與水滸。(一)




  熟悉《水滸傳》的朋友知道「九紋龍」史進是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之一,也是第一個登場亮相的人物。但史進卻非整部大作的要角。比起林冲、武松、魯智深等主要角色,史進的篇幅少得可憐,微乎其微,幾乎快到達可有可無的角色。

  為什麼史大郎的故事這麼稀少?那是作者施耐庵先生的問題,不是我們研究的範圍。我們納悶的是:既然史進在《水滸》份量不大,為什麼選他作為一百零八條好漢開場的人物呢?比起史進,「青面獸」楊志作為開場人物也不錯呀!「沒羽箭」張清也可呀!但偏偏作者沒選上他們,而是把第一棒交給史大郎。

  我們都知道梁山好漢的故事,實際上是從「花和尚」魯智深開始的。而大家也都明白史進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帶出魯智深。這很清楚,從史進遇到魯達(魯智深本名)後,棒子就交出去,主角變成配角,緊接著沒幾句話,史進就消失在魯達視線內,就連時下的電視劇,也都有意無意的忽略史進的篇幅,直接從魯達作為開始。

  那史進擺在第一個出場的梁山好漢,意義在哪呢?關鍵在於「史進」這個名字。

  包含金聖嘆大評論家,歷年來有許多人作出不同的揣測和推論。而竹軒認為這要從《水滸傳》這部鉅作的命名說起。《水滸傳》就是水邊的故事,這個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要取名《水滸》呢?或是說《水滸》是根據什麼典故而來的呢?還代表什麼意義呢?已經在《亂自上作》小露身手的施耐庵先生,讓我們見識到他的寫作水準及埋梗的能力。我不相信小說的命名會毫無玄機的。一個藏梗的高手,他的每一筆每一字,相信都會有驚喜的。

姬亶父
  果然!在中國北方文學大作《詩經》找到水滸的蹤跡。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詩經.大雅.緜》

  古公亶父是指姬亶父,周部落的某任酋長,後周部落滅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後,導彈似的尊稱這位已經死了不知道幾千年的姬亶父先生為周太王。這段話是說:姬亶父大清早騎著馬,沿著西邊的水濱,一直來到岐山下。姬亶父帶著姓姜的老婆,尋找安居的地方。這是中華文化裡第一次提到水滸兩字的文章,而且也暗示「梁山」。與史進有何關係呢?

  「詩經」口音加重點,不就像「史進」嗎?詩經史進、史進詩經。史進不就是詩經的諧音嗎?一零八條好漢,開場由史進出場,大概是施耐庵先生要我們去詩經尋找答案。一大清早帶著老婆騎著馬,尋找安居的地方,竹軒個人認為是在跑路,要不哪有人凌晨四五點帶著老婆搬家。這當然純屬我的臆測,不能算準,不過孟軻先生也是如此認為。孟軻先生對於詩經這篇文章的解釋如下: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 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踰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

                       --《孟子.梁惠王》第十四章。

  這段話大意是說:姬亶父原本是居住在陝西省附近邠地,因為狄部落時常來侵犯,打又打不贏,朝貢呢?給錢、好狗寶馬及珠寶等等方法都用盡了,只差沒把老婆女兒獻出去而已。但狄部落還是不滿足,依舊初一十五就來侵犯搶劫。姬亶父採取中國優良傳統,惹不起,難道還躲不起嗎?於是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命。認識姬亶父的人都說:「姬亶父真是一個好人。」於是大家都跟著他逃命。




  說實話,孟軻先生擅於雄辯,但老是辯輸。最大原因大概就是言語漏洞百出吧?姬亶父先生到底是不是個好人,我不知道。但從他長久以來都無法抵抗狄部落的侵犯,這代表他無能。周王朝認為自己的天命王氣來自於姬亶父身上,所以尊稱太王。

  竹軒搞不懂,姬亶父沒有聖名,也沒有威望,而且老是被狄部落欺負,最後不得已,鋪子收一收,逃命。這也被封為聖人,是不是有點可笑。至於什麼姬亶父是仁人好人,所以大家都來歸附。這廢話阿!如果是我,我也會隨姬亶父逃命。為什麼?難道要傻呼呼的等狄部落來管你,霸占你的家,玩你的老婆。我們閒話打住。孟軻這段話還明顯的提到「梁山」兩個字。

  梁山在中國大陸境內,至少有五六座以上。很顯然的詩經與孟軻所提的梁山是陝西省的梁山,這與宋江等人所居住的山東省梁山是不同的。但這無妨,無論是那座梁山,都不影響姬亶父被狄部落逼迫到不得不跑路的窘況。施耐庵是要告訴我們,《水滸》隱藏的意義就是出自於無奈、走投無路的人最好的安身之處。水滸,野草水窪之地也。逃難到這兒來,就是落草。所以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水滸傳》就是一部《好漢落草傳》。

九紋龍史進
但不是好漢都願意落草的。史進大鬧史家莊後,朱武、楊春等人建議史大郎落草。史進如此說:「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點汙了?你勸我落草,再也休題。」--《水滸傳》第三回。

  為何不肯落草?落草,落到野草上也。有明珠暗投的含意,自古有言:「敗者為寇。」;落草就是失敗者的下場,失敗者的場所。史大郎年僅二十歲,涉世未深,人生充滿了希望與青春,怎麼可能會選擇失敗者的下場?所以史進是不肯落草的。李逵、時遷則是因為出身低微,沒有如此擔憂,因為他們本來就在野草上,從這叢野草到另一片野草,根本沒差別。可是史進最後也落草,為什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小雅.北山》

  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的領土,天下的人,也都是王的人。範圍有多大呢?直到土地消失為止。通常陸地的盡頭就是大水茫茫。隔著水的另一邊土地呢?就被王拋棄,不受王保護的土地。所以金聖嘆說:「水滸,就是水的那一邊。」;不受王的恩惠保護的土地,顯然不是最佳的居住之地。但一零八條好漢卻陸陸續續抵達,為什麼呢?在趙佶、高球、蔡京這班混蛋主持下的王土,還有什麼恩惠保護的地方嗎?到處都是迫害殘暴。

  好漢們根本找不到希望、前程。簡單的說,就是找不到安身立命之處,看看史進、魯達、楊志、林沖與武松,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結果呢?全部一敗塗地,最後全上梁山。沒錯!這裡不是王土,但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沒有宋王朝的恩惠與保護,也沒有趙佶高俅等混蛋的迫害。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詩經.魏風》

  看看這個破敗殘暴的宋王朝,瞧瞧趙佶高俅之輩的嘴臉及無靠無依,哀痛欲絕的百姓。水滸梁山不才正是樂土嗎?「王道樂土」,在封建時代裡,樂土根本不可能在王道之上,而是王道不及的地方--梁山水滸。

  上篇文章:《亂自上作》孝子背母逃家去。(七)
  下篇文章:《逆天而行》言進於史。(二)




3 則留言:

  1. 幫改錯字!
    點汙>玷污;休題>休提
    史進如此說:「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玷污了?你勸我落草,再也休提。」--《水滸傳》

    回覆刪除
  2. 《孟子‧卷九‧萬章上‧第四章》(摘錄)
      「咸丘蒙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譯文】:「咸丘蒙說:《詩經》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已經做了天子,請問『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孟子說:「這首詩,不是這個意思。說的是(作者抱怨)為『王事』而不能奉養自己的父母。是說『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說《詩經》的人,不能因為文字(對文字望文生義)影響了對詩的辭句的理解;不能因為辭句而影響了對詩的主題的理解。要通過自己對詩的領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這才能懂得詩的真正含義。如僅僅停留在辭句的表面意義,那麼〈雲漢〉詩中有:『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沒有再活下來的了』,如果這是真的,那『周』就沒有後代了。」

    回覆刪除
  3.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賞析(網路資料):這是反映西周末期統治階級內部勞逸不均的詩。有人說作者是大夫,有的認為是低於大夫的「士」,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其身分都屬於統治階層。
      全詩六章。首章怨恨繁重的公差加在自己身上,給父母帶來憂愁;次章說同為王臣,卻勞逸不均,自己差事特別繁重;第三章自我慶幸年輕力壯,還能應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章連用十二個「或」字, 兩兩 對舉,具體揭示了勞逸不均的事實。詩人在這一系列鮮明的對照中,盡情地傾訴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騷,從一個側面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