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再平衡、再配置、再投入及再提領。



  何謂「再平衡」?何謂「再投入」?何謂「再提領」?何謂「再配置」?在資產配置上,這「4再」是經常被提起及運用的名詞。自從竹軒稍微有人在關注後,就有朋友會一直問這個問題。


  而且詢問的朋友眾多,這也讓竹軒我大嚇一跳。原本以為這個觀念相當簡單,應該只要看到名詞就馬上明白瞭解。沒想到許多朋友都有這問題,因此本文就誕生了。
  1. 再投入:持續的投入本金。
  2. 再提領:持續的提領本金。
  3. 再平衡:一個時間點(比率變化)上調整回原先資產的設定比率。
  4. 再配置:重新設定資產配置的比率。


  第一項與第二項是相對的,第三與第四也是相對的,我們逐步來說明。



  一、再投入:(尚未退休)

  這個大多數朋友都應該沒有問題,定期定額就是一種再投入的概念,但再投入不等於定期定額。它只是個持續投入的概念而已,並不硬性強調一致時間和一定金錢數量。這只是一個持續投入的動作。每月(日、季、年)投入是再投入的一種,有錢就投入也是再投入的一種。固定每一次投資1萬元是再投入的一種,一下子1萬,一下子100萬也是再投入的一種。

  因此不要把「再投入」想成一個很複雜的策略,它就是不斷的把錢投入資產而已。
  
  「再投入」通常在:

  1. 年輕階段:例如壓歲錢、零用錢及打工賺取的薪水。
  2. 賺取主動收入,尚未退休階段:以工作賺取的薪水為主,現金流仰賴主動收入。


  二、再提領:(已經退休)

  這個許多朋友都缺乏這概念。就算有,也很模糊不清楚,自然這個問題也很少人會問(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但我想還是有必要講一下,因為它很重要。沒意外的話,「再提領」與「再投入」不太可能同時存在的。因為一個是持續投入的概念,一個則是持續領出的概念。

  說起來這個也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需要用錢時,就去搬錢出來就對了。但再一個健全的理財規劃上,通常不會建議投資人只要想要用錢時就去搬錢(因為這樣很容易就搬光本金)。因此大部份的專家都是會以一年提領一次,並且大約提領4%左右的錢出來,來應付未來一年的生活。例如你的本金有1000萬,那麼第一年就是提領40萬,本金就會剩下960萬,第二年則是提領38萬4千左右(960萬 x 0.04),依此類推。

  因此我們知道「再提領」會使你的本金縮小(姑且不談投資報酬),因此許多專家建議提領額度不要高於5%(這個還是在有投資的前提下)。

  所以我們知道「再提領」通常在:

  1. 財務自由:不再依賴主動收入(工作)產生所需現金流。
  2. 退休樂齡族:依賴被動收入樂活,沒有主動收入。
  3. 它不是一次全領出的概念。


  三、再平衡:回復到你原先設定的配置比率。

  許多朋友的問題都在這一項,我認為舉例來說明比較簡單。
  
  假設:
  
  小明有100萬元,決定自己資產配置是:股票50%,債券50%。
  那我們會知道小明的配置會是:50萬買股票,50萬買債券。

  當然「再平衡」本身也沒有限制強迫何時要執行,有人會選擇時間來調整,例如以一年、三年為期,有人則是設定偏離比率多少就執行再平衡。


  1. 如果小明是以一年一次再平衡的話,那麼到年底資產市值來到110萬(假設股票70萬,債券萬),小明就是執行「再平衡」策略,將股票和債券都調整到55萬,回到他設定的50:50的比率上。
  2. 如果小明是以比率偏離5%來執行再平衡的話,那麼當股票占資產到達55%(或是45%),小明就會啟動再平衡策略,將股票與債券調整回50%:50%。

  這就是「再平衡」,與翹翹板差不多一樣的意思。通常被動投資人最常是以時間(一年)來執行「再平衡」,並且考量到交易產生費用的問題,可能還會設定偏離不到5%(3%),就不執行策略,以減少費用產生。

  「再平衡」是可以與「再投入」或是「再提領」同時進行的。

  我們繼續以小明為例,假設他一開始比率50%:50%,本金100萬(股票與債券各50萬),年底時股票是70萬,債券是40萬。這時他還要再投入10萬,那麼我們可以知道小明總共有120萬,依照小明設定的比率來看,就是股票與債券要各60萬,所以小明要賣掉股票10萬,並且與要再投入的10萬一起投入債券,達到股票債券都60萬。

  萬一資產縮水呢?假設年底變成股票40萬,債券50萬,那麼不管你有無再投入,還是一樣要把股票債券調整回50%:50%,回到你原先的設定比率上。如果無再投入,就是股票債券各45萬,如果還有投入10萬,那就是各50萬。

  「再提領」搭配「再平衡」是一樣的意思,變成提領出你需要的錢後,就把資產平衡回原來設定的比率。例如小明每年要領出10萬元,那麼年底股票70萬,債券40萬,就是110萬-10萬=100萬,拿出10萬後,股票債券都要調整回50萬。以這個例子來看就是賣掉股票20萬(70-20=50),買債券10萬(40+10=50),另外10萬就是「再提領」。

  所以我們知道再平衡:

  1. 機械式操作,排除人性弱點。
  2. 強迫賣高買低,不做預測。
  3. 符合彼得.林區所言:「永遠不要空手。」
  4. 適合大多數投資朋友。
  5. 搭配市場型指數ETF,可以達到交易次數極少,並且遠離市場。


  四、再配置:就是改變你原先的設定比率。

  「再配置」與「再平衡」是對立的,當然也可以與「再投入」或「再提領」同時進行。
  
  通常是因個人的考量,想要改變原先的資產配置比率而執行的策略。例如:小明經過三十年後已經60歲了,他想把債券調高到60%,股票為40%,自然就會執行這個策略了;當然也有人會在市場劇變時,調整比率來提高報酬。例如股市崩盤時,執行再投入同時降低債券比率,拉高股票比率。這個有主動的成份存在,是好是壞,就必須投資人自行判斷。

  因此「再配置」可能會在:

  1. 因年紀增長而進行再配置。
  2. 因個人家庭狀況而改變。
  3. 因市場改變,試圖拉高報酬而改變。


若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