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破解擊敗市場主動投資人。



  在霍華.馬克斯 ( Howard Marks)著作《投資最重要的事》文中說道:「主動選股投資人,唯一目標就是擊敗大盤。」這是真知灼言,並且一針見血:許多投資朋友常會把「投資不是要跟別人比較,而是自己好就好」掛在嘴邊。的確!本來就不需要比較,但你得知道整年辛苦下來到底值不值得。可作為客觀指標的市場指數,可供投資人比較。




  相較於被動投資者,主動選股投資者有以下特點:

  1. 不會期待不勞而獲,願意努力研究。(那個⋯⋯跟明牌追達人的就先不考慮)
  2. 利用下班和空檔時間,做各種研究,請教朋友,打聽消息,甚至來是去上課參加股友會及各種社團。
  3. 閱讀各種資訊和新聞,關注重大事情公佈。
  4. 認知錯誤與自身情緒,總以為擊敗市場得到超額報酬是唾手可得。
  5. 希望找到飆股,因此集中投資幾檔股票,並且頻頻交易更換持股。
  6. 負擔的費用高,為了擊敗市場付出的成本也高。

  倘若市場是一個大肉鍋,裡面自然有瘦肉與肥肉。被動投資者是平均的搖一杓,裡面包含肥肉與瘦肉。但主動選股投資人則希望自己這一杓都只有肥肉不要有瘦肉。但他們沒想到: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只拿肥肉,一但肥肉沒了,那滿鍋就只剩瘦肉在等著他們。

  許多主動投資人也以為天底下有白吃的午餐,認為自己可以輕易找到高報酬而低風險的機會。巴菲特曾經舉例:「現在我們波克夏發行兩種同樣的債券,同樣都是10年債券,但A債券債息是4%,B債券則是6%,你會買哪一個債券呢?」兩者都是同樣的債券,當然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債息較高的B債券。實際上A債券一樣有投資投資,並且與B債券熱銷,為什麼呢?

  因為6%債息的B債券風險大於4%債息的A債券。

  曾經有這樣一則故事來加深風險認知:一位鄉村醫生的兒子成年,正要踏入商場。父親帶他到房間,打開生鏽的保險櫃,拿出一大捆股票對兒子說:「你要從商了,我想之後你會想買股票賺點錢⋯⋯。當你想買的時候來找我,我把一些股票賣給你,保證和你在外面買的都一樣,這樣起碼可以把錢留在家裡。」



  大眾投資人總是被動的接受主動投資觀念,並且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因此會犯下令人難以理解的錯誤,因為他們總是認為天底下有白吃的午餐,並且自己可以輕易的找到這份餐。於是就下列這樣慘案發生:1990年從義大利退休的50萬老人搶購阿根廷債券,理由是報酬比自己的國家好。 2001年阿根廷政府無力償債,  2005年阿根廷拍板決定償還,但這還不到債權人當初購買價格不到1/3:2008年連動債又在上演一次,整整賣出超過80億美元,而台灣也有浩鼎與樂陞,總是在不斷上演同樣的戲碼,嗯,上演有白吃午餐的戲碼。

  根據專家學者長期統計:

  1. 操作最頻繁的主動投資者,每年落後被動投資7%。
  2. 操作最少的主動投資者,則是落後0.25%。
  3. 平均而言,頻繁交易的主動投資者年虧損吃掉總財富4%。
  4. 主動投資常常買高賣低,恰巧和買低賣高這條金律顛倒相反。
  5. 19個主要股市,經常換股的投資人,每年平均落後1.5%。


  我們知道的確有些主動投資人獲利會高於市場,這是因為在零和遊戲裡本來就一定有人會拿到較高報酬,但在內線交易與八二法則之下,是少數人才享受到超額報酬,大多數主動投資者都是賠錢虧損的結局。當然有些共同基金也經常能擊敗市場(他們會秀出短期樣本廣告),但我們知道:

  1. 扣除費用後,還是低於市場,也輸給指數被動投資者。
  2. 並且他們讓投資人承受極大的風險,至少是大於投資人的認知。因為這些基金經理人也希望能獲得高報酬,這樣績效才漂亮。但往往是投資基金的投資人獲得的報酬,遠遠低於他們的期望。為什麼這些基金經理人可以忍受如此高風險?因為這不是他們的錢。
  3. 往往專業人士投資自己專業知識的股票,虧損次數遠比獲利次數高。
  4. 倘若真的有內線,那麼肥肉都被分光了,外部主動選股的你還有機會找到肥肉嗎?

  或許朋友你的智力非常高,但也無法保證你可以擊敗市場。
  聰明的你應該是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型ETF,獲取市場報酬就是最佳的策略。

若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