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活動日期表

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替錢貼上標籤。



  我們經常在報章媒體看到類似這樣的問題:「你認為退休金要多少才夠?」「你打算退休時要有多少錢?」之類。每年隨著通膨上漲,物價指數上漲,基本上答案都不太一樣。也許短期間數字相近,但若翻找出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數據,通常都會嚇一大跳。

  許多人面對這個問題時,通常覺得這不是一個很困難的事,例如最近這幾年大家幾乎輕易地有共識:2000萬才夠退休(確認性偏誤與可得性偏誤)。但實際上退休需要多少錢才足夠這個問題是困難到讓人絕望的地步,它根本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問題,這牽扯到太多不確定性,因此經濟學者專家常爭論不休,始終無法確定人們是否已經做好過舒適退休生活的準備,還是提早把它花光呢?

  為什麼這麼困難?因為這牽扯到未來通貨膨脹和儲蓄報酬率、醫療費、政府輔助等等多項不確定性問題。有專家建議使用4%原則,就是「每年花掉4%儲蓄,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但這方法一點也不完美,很容易誤導我們資產在金融市場上漲時累積太多儲蓄,下跌時卻花太少錢。當然有人依舊在尋找所謂黃金規則(通常徒勞無功),但大部份人則是自行在內心行為取得所謂的「平衡」。沒法子!誰叫我們都願意為明天存下錢,但也想今天就把錢花掉。



  理性的投資人知道錢是可以替代的,一元股息和資本利得(價差)一元是一樣的,同樣是錢,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一般投資大眾則不是這麼想,在他們眼睛裡錢是被貼上標籤的,不管是儲蓄、薪水、支出甚至投資等等,都會區分錢的屬性,並且不能替代轉換。我們允許股息可以拿來買電視手機等等,卻不允許自己動用資本賣出證券去繳房租或是買電視。

  禮券和現金基本上一樣的,尤其假設我們常光顧的賣場商家(7-11、家樂福等等),兩者是沒有差別的,但我們就是會區分兩者的用法。我們會認為禮券是送來的,於是亂買一通,甚至超過他的額度,例如:禮券100元,卻花了120元,倒貼20元還沾沾自喜認為賺到。而現金則是精打細算,購買打到骨折的日常必需品。

廣告
  (工商時間)免費打賞竹軒方法:麻煩大家進入以下Trivago網站(上圖)隨便搜尋任一家飯店,譬如東京威斯汀飯店 (The Westin Tokyo)/ 希爾頓死海 SPA 渡假村/台北西華/台北w飯店/ 北京萬豪酒店,記得要跳轉到Booking.com 或 agoda.com 然後不用訂購沒關係。可以多搜幾次沒關係,但要從這連結,感謝幫忙:)

  投資上也是如此,我們心裡有個帳戶,會自動把錢區分成:資本帳戶、股息帳戶。資本帳戶就是我們的老本,於是患上撈本病,打死也不願意動用這個帳戶。而股息帳戶就像某位搞笑達人所言:「股息是免費,天上掉下來的。」我們只願意從這個帳戶提錢消費。因此在公司營運不佳或是遇到市場性風險(崩盤)時,許多人擔心的壓根不是公司營運到底如何?也不是擔心公司到底有沒有財務危機,而是擔心股息變少了或是不發怎麼辦?大多數人寧可吃土,也不願意動用到他的老本(資本帳戶),並且滿心期望穩穩的領股息可以安穩的退休生活。

  於是我們常看到鬧劇,投資人認為股息率才是報酬率,或是公司為了討好股東,在股東大會上宣佈加碼股息時,都會迎來一群股東熱烈的掌聲。甚至當公司營運狀況很糟糕無法發出股息時,小股東們會憤怒的吼道:「至少要股票股利!」



  聯合愛迪生公司在1974年就僅僅只發出股票股利,獲得股東們讚賞支持。記者專訪董事長盧斯時問道:「股票股利就像同樣一張披薩,原本四塊切成八塊,根本一點意義也沒有!為什麼要還發股票股利呢?」盧斯答道:「我也知道讓股東股票變多,基本上也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還是沒現金股息),但至少他們心裡會比較好過些!」

  二三十年來,一般投資人並沒有改變太多。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第一地平線銀行也是發放股票股利代替現金股利,並且坦承:「只是多印一些股票而已,實際上沒有錢。但投資人因為看到股數變多,心裡就會舒坦些。



  其實根據研究發現:
  1. 領到現金股息越多的人,幾乎都會花掉,而非再投入,因為他們認為是免費的。
  2. 領到現金股息較少的人,亂花錢的現象就比較少。
  我們要知道,發放現金股利其實就是在動用資本,從你的資本帳戶裡掏出錢,轉到股息帳戶裡。為什麼呢?股息是從資本利得而來的,而非免費的。(可以從這篇文章知道股息是動用資本的:美國30%股息稅,沒你想像中貴!

  所以結論是:
  1. 配息就是動用資本,沒有什麼免費白吃的午餐。
  2. 配股就像同樣披薩,切成四塊和十六塊是一樣大小,沒有意義的。
  3. 錢就是錢,不需要替它貼上標籤。

若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打賞,謝謝。


打賞竹軒台灣智付通QRC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